阿威──貧童關顧的傳承

本文原刊于《举目》62期

談妮

BH62-14-7068-圖二.6歲的阿威和家人.02        8歲的阿威坐在這個由石灰、水泥及花崗石建成的,有宿舍、教室、籃球場、鞦韆、滑梯、搖搖板等,看來甚為豪華完善的學校中,心裡充滿了驚惶。剛才洋溢心頭的興奮,全煙消雲散了。

         今天,媽媽帶著哥哥和他,從香港九龍搭火車到粉嶺,又走了近1個小時的路,才抵達這所“信愛學校”。就在他參觀了校園,與新認識的小朋友玩得不亦樂乎的時候,媽媽和哥哥居然丟下他,悄悄地離開了!

失怙

        全名陳振威的阿威,於1951年生於難民集中的香港九龍仔木屋區。他和爸爸媽媽,哥哥姐姐,以及後來的弟弟妹妹,擠在一間6尺乘8尺大的房間中,屋頂和牆壁是薄薄的木板和生銹的鐵皮,裡面再以塑膠布為頂防漏,以報紙為牆保暖。

        2年前,6歲的阿威在1,000多名孩童中,以第3名的成績進了大坑東公立小學。之前,他曾站在瑪利諾神父學校的圍牆外,一天花幾小時偷聽老師講課,在泥沙上學寫字。又到基督教救世軍的圖書館看書,好心的管理員會介紹他讀合適的書,並抽空教他認識許多生字。

        沒想到,上學不到1年,4歲的弟弟就因蟲咬生瘡,感染蔓延而死;不久,30餘歲的父親,也因為A型肝炎過世了。

        這時,阿威的大妹妹只有2歲,在父親過世後才出生的小妹妹,因母親無力撫養,不得不把小妹妹送進新界粉嶺育嬰院。由於交不出每月3元的學費,阿威也輟學了。他每天跟著哥哥,到工廠拿材料,再將母親縫好的帆布鞋送回換工錢,或是到米店掃地,撿拾垃圾中的米粒,間或到救濟站排幾小時的隊,領取一頓一菜一湯的飯。

        西方宣教士龐牧師,常去探訪他們,並在經濟上適時給予幫助。透過他的介紹,阿威進了CCF(Christian Children’s Fund,基督教兒童福利會)開辦的信愛學校——一間只接受6到10歲孩童申請的孤兒院。阿威是家中唯一符合年齡資格的。

       阿威並不知道這個入學條件,他只是不斷地問:“媽媽為什麼要騙我?為什麼只有把我送進孤兒院?我做錯了什麼,讓她拋棄我?”這讓他有很長的一段時間,無法信任任何人!

BH62-14-7068-圖一.50年代木屋區01       瘦小的阿威又驚又怕,並不知道他的人生,就此跨進了幾個近代中國基督教社會關懷的重要事工:一是微勞士牧師(Verent John Russell Mills, 1913-1996)與CCF ,一是石美玉(1873-1954)、計志文(1901-1985)與伯特利中學。他們都將貧童關顧、教育與福音使命,作了緊密而有效的聯結。

微勞士與CCF

        微勞士生於英國的伯明罕。1931年,年僅18歲的他,回應上帝的呼召,帶著一本聖經、2套衣服、一雙鞋、5.5元,乘了28天的船到中國宣教。在廣東清遠附近,微勞士建立了9間教會,並設立了聖經學院。1940年,他組織了中美救援協會(Sino-American Relief Committee),籌款雇用苦力1,100名,攀越山嶺把米運到日軍封鎖的四邑,設立21個救濟站,每日供應14,000人的飯食。

        對孤兒,微勞士來者不拒,先後建立了5間孤兒院,收容700多名孤兒,後獲CCF的資助。

        CCF是美國長老會牧師卡維特‧克拉克(J. Calvitt Clarke,又稱嘉樂牧師),於1938年在美國維吉尼亞州成立,原名“中國兒童基金會”(China’s Children Fund),目標在向全美募款,為中日戰爭下的中國孤兒,設立孤兒院。

        1947年,微勞士成為CCF在中、日、韓的區域主管,僅在華北就幫助了42所孤兒院,5,113名孩童。1951年,CCF 的工作範圍已擴及60個國家地區,故更名為基督教兒童福利會,微勞士任海外區主任。1958年,微勞士回維吉尼亞州CCF的總部工作。此時,CCF在全球已幫助了25萬名孩童。

       克拉克並創建了一對一的“認養”制度──邀請志願者按時捐款幫助孩子。微勞士加入後,鼓勵認養人寫信,使被認養者獲得慰藉,認識人間溫情。

石美玉、計志文與伯特利中學

        石美玉為美宣教士昊格珠(Gertude Howe,1847-1928)收養,1892年赴美,獲醫學博士後,以醫療宣教士身分回國,是著名佈道家與醫生。1920年,與美國宣教士胡遵理(Jennie V. Hughs)在上海創立了伯特利教會、伯特利醫院,並設立護士學校、中學、小學、神學院和孤兒院。1937年,抗戰爆發,她與胡遵禮隨計志文遷往香港,續辦伯特利神學院與中學。

        12歲喪父的中國佈道會創立人計志文牧師(1901-1985),是伯特利中學結出的果子之一。他在伯特利中學經歷重生,脫離惡習。1931年,計志文任伯特利佈道團團長,團員包括宋尚節博士。佈道團在4年間行過5萬公里,於133個城市舉行3,389場聚會,約5萬人決志信主。

        有“孤兒之父”美譽的計志文,在聖靈的引導中,銜接傳承,在世界各地建立孤兒院與其他福音事工。黃彼得、唐崇榮都畢業自他創辦的印尼東南亞神學院。

BH62-14-7068-圖三.阿威8歲進信愛學校.03愛中成長

        毫無疑問的,8歲的阿威也是上述2個福音系統的受益人。

        在信愛學校,他從一個充滿憤怒的孩子,在師長的寬容與接納下,得到聖靈的光照與生命的更新;從一個滿嘴髒話,行徑惡劣的“大哥威”,立時變為早上4點起來讀聖經,成績突飛猛進的模範生,甚至考試時,老師要看著他答題,以確認他沒有作弊!他並在教會的活動中,打下日後服事上帝和成為傑出領袖的基礎。

        在伯特利中學,除了接受平衡的教育外,學校中畢生未婚,不支薪工作的校長和幾位老師,成為阿威身教言傳的典範。到中五會考,阿威不但獲得中六和中文大學的全額獎學金,並且能拉一手優美的小提琴。

赴美展翅

        1969年,外公與他們輾轉聯繫上,申請全家移民美國。放棄香港的獎學金,阿威到了美國後,才知道他的前途只有“中國餐館”!就在他靈性最低沉時,藉著餐館外地上的一張福音單張,他聯繫到昔日伯特利中學的老師康錫慶牧師,在靈性上得到指引。

        在這個文化深受基督信仰影響的國家,透過許多陌生人無私的幫助,只有美國小學三年級英文程度的阿威,憑著上帝的恩賜和不懈的努力,1971年,他以全額獎學金進入普林斯頓大學,並在4年後,再以全額獎學金進入哈佛大學醫學院就讀。

愛的聯結

        1979年,在維吉尼亞大學醫院工作的阿威,走進一個華人團契。沒想到,當天的講員竟然是微勞士牧師!從此,微勞士成為阿威的生命導師。有心臟病,退休後遷往加州的微牧師,也不覺影響阿威遷往加州,轉攻心臟內科,成為當地凱撒醫院(Kaiser Permanente)的心臟科主任兼副院長。微牧師彌補了阿威失去的父愛,直到1996年歸天家。

        不但如此,透過祈禱,阿威憑著依稀的記憶,還輾轉找到曾認養他10年的霍金斯女士。1982年,從未離開過密西根州的霍金斯女士,受邀到維吉尼亞參加阿威二女兒的嬰兒獻禮,並遊覽美國東岸。阿威是她臨終前,聊慰老懷的“中國兒子”。

BH62-14-7068-圖四.1982年與霍金斯女士和微牧師合影21愛的傳承

         在經濟能力許可後,阿威也自然通過CCF,成為一名認養人,並於1986-1994年之間,任CCF董事。2000年,與昔日孤兒院的幾位基督徒同學,成立了“兒童新村基金會”(Children’s Garden Foundation:www.bensmark.org/cgf。下簡稱CGF),CGF透過CCF,助養中南美洲與南美洲的貧童。

        不久,因為正好有同學分別直接參與香港陽光基金會、基督教協進會、美國角聲佈道團與未來希望基金會,在大陸的貧童工作,所以CGF開始與上述這幾個機構合作,支持了5個孤兒院和一間小學。

        阿威認為,透過有經驗的機構來參與社會關懷,勝於單打獨鬥。

        這些孤兒院的孩童都是來自農村,有些是留守兒童。孤兒院只收12歲以下的孩童,由當地的單位來審核、篩選,避免不合申請資格的家庭,透過欺騙來達到核准的目的。

       CGF目前只單純從事募款,基金會運作所需的一切行政開銷,由董事們自行貼補、承擔。

        助養者(CGF選“助養”取代“認養”)可選擇,是否要與被助養者定期聯絡。願意與孩子聯絡的,每學期會收到孩子的來信,附有學校成績單,以及老師的評語。由於所資助的孤兒院都是在農村,所以每月25元可支持一個小學生一個月的開銷。額外的捐贈則用來補助中學以上的需用。

        小學畢業的孩子,必須到較大的縣城去上中學,孤兒院就在學校附近租房子,雇請一位阿姨照顧他們的起居,並教他們自理生活。過去10多年中,在基金會資助下成長的孩子中,已經有幾個在做老師,幾個在讀神學院,一個在讀醫科。可惜,有的孩子到11歲進孤兒院後,才有機會學習。這種啟蒙的耽誤,嚴重影響了學科學習的能力,但CGF仍盡量鼓勵他們受較高的教育,習得一門謀生技術。

更高的託付

        2012年1月16日,阿威提早退休。

        自1997年起,上帝逐漸引導阿威夫婦,在全美作家庭關係事工的培訓。此外,他也以醫療行政的專業和豐富經驗,義務性到大陸,培訓醫護人員,教導他們以基督的精神服事病人。阿威並和朋友們,不時探望孤兒院的孩童,現身說法,鼓勵貧童向上。

        2011年,阿威出版了自傳《從孤兒到醫生──活出揀選走過彎路》,封面是用他自己的畫。2012年5月,在他訪問綿陽市近郊,角聲華恩兒童村前,有一女孩寫道:

       “期待著下午的到來,因為我們會看到一個同我命運一樣的人, 從孤兒院走向醫生。知道他的經歷後,我非常感動。突然間,發覺自己心裡有一道彩虹,在我經歷風雨後,它一定會煥發光彩。也許他就是我人生中的第一個啟蒙老師,可能是他讓我找回真正的自我。”

        為了旅行方便,阿威與太太遷離了Fresno。經過禱告尋求,選擇了一個能得到屬靈上的支持,可繼續裝備和學習的教會,成為他們新居的所在地。

        他們平均每年有近半年的時間在大陸,但現在漸感體力不如往日,因此,他們也在等候上帝興起更多的同工,能有人接棒──此刻,傳承,是更高的託付。

註:本文是綜合對陳振威的採訪、自傳和他寫的微勞士小傳,以及參考相關的歷史文件所寫成的。文章中的圖片,皆由陳振威提供。

作者為海外校園《舉目》雜誌執行編輯。

附注:

圖一:6歲的阿威和家人;圖二:50年代木屋區;

圖三:阿威8歲進信愛學校;圖四:1982年霍金斯女士和微牧師合影

1 comment for “阿威──貧童關顧的傳承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