超越改革宗

本文刊於《舉目》64期

——對《唯獨改革宗──一封困擾的讀者來信》和4位牧者文章的回應

恩霖

BH64-26-6888.圖1.Andrew Wang 攝.IMG_2437.R50       改革宗神學和改革宗教會進入中國教會之後,引起了一定程度的爭議和困擾。《唯獨改革宗——一封困擾的讀者來信》(《舉目》59期)就真實反映了此現象。筆者對此有以下的補充:

一、中國教會需要改革宗神學

       改革宗神學源於加爾文神學。加爾文神學是對16世紀宗教改革神學思想的系統總結。對後世的神學、教會和社會,有深遠、積極的影響。

       加爾文神學的一些觀念,例如上帝的主權和掌管、唯獨恩典、上帝的揀選、榮耀上帝等等,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基督徒對上帝的認識和生活實踐。可以說,今天所有的基督徒,無論是否認同改革宗神學,是否屬於改革宗教會,都從加爾文神學獲益。

       基督徒結合自己的教會傳統和生活實踐,系統整理自己對上帝和聖經真理的認識,即會形成自己的一套神學觀念。神學會影響生命和生活——無論當事人是否意識到這一點。

       健全的神學是敬虔生命與生活的必要條件,也幫助人遠離異端。過去,中國傳統教會輕視神學的教導和訓練,導致在真理教導和生活應用上出現偏差和混亂,也容易被極端思潮衝擊,被異端派別擄去。現在開始重視神學,是對過去偏差的糾正。

       在眾多的正統神學中,為什麼只有改革宗神學在中國教會流行呢?筆者認為原因有以下幾個:

       第一,改革宗神學有顯著的特色和優點。特別是作為其基礎的加爾文神學,高舉聖經真理,精神敬虔、莊嚴,內容全面、平衡,體系宏大、嚴整,思維深刻、縝密,論述簡練、清晰。

       第二,在中國教會缺乏系統的神學教導、也缺乏與其他正統神學對比、選擇的情況下,海外改革宗牧者率先培訓、推廣改革宗神學,改革宗因而具有“先入為主”的優勢。不過,隨著時間推移,中國教會會更多瞭解普世教會其他偉大的傳統,如路德神學、衛斯理神學、各類靈修神學等,形成各種神學互相交流、互相比較、互相補充、取長補短的局面,目前改革宗神學一枝獨秀的狀況會逐步改變。

 

二、學習加爾文神學的包容和寬廣

       加爾文敏銳地體察到宗教改革的時代需要,完成了《基督教要義》等著作,形成加爾文神學,以糾正天主教錯誤教義,歸回早期教會的純正信仰。

       儘管加爾文神學是歷史的產物,但歷經400多年,一直保持強大的生命力,主要在於它不僅堅守聖經真理,而且內容非常包容和寬廣。加爾文神學不是憑空獨創出來的神學體系,而是繼承教會傳統,綜合並發展了前人和同時代的神學思想,在方法上吸收了人類文化的優秀成果而產生的。

       加爾文不但有堅定的信仰立場,堅守聖經權威,認真研讀聖經,而且是一位神學思想的集大成者——

        加爾文繼承了源遠流長的神學傳統,包括早期教父,特別是奧古斯丁的思想。例如被誤認為是加爾文神學主要特徵的預定論,即來自奧古斯丁。他還繼承了中世紀天主教神學家阿奎那,和奧古斯丁修會的思想方法,以及法國的早期宗教改革思想。

        加爾文也吸收同時代其他宗派的神學思想,例如路德的思想。另一位路德宗神學家墨蘭頓,對他的影響更大。墨蘭頓的著作《教義要點》的神學結構和方法論,深刻影響了《基督教要義》的寫作。

       加爾文更從其他的改教家處受益,包括慈運理、布塞爾、法雷爾,及布靈格等。

       加爾文還吸收了同時期的文化成果,追求簡潔、清晰的方法論,和人文主義修辭學,使其思想容易被傳播和接受(註1)。

       加爾文很少進行沒有意義的神學爭論、糾纏於非基本真理的問題。和路德一樣,他沒有建立宗派的想法。儘管他知道,自己和路德在神學觀點上存在差異,卻公開表示尊敬路德:“如果路德說我是魔鬼,我照樣認為他是上帝的優秀僕人。”

        他希望當時的教會能夠聯合,共同抵制天主教的錯誤。他也認為自己的思想仍然需要發展。因此,筆者有理由相信,如果加爾文活到今天,他會不斷完善改革宗神學,而不是固步自封。他會認真瞭解、反思當代文化,洞察教會的處境和時代需要,繼承改教之後各宗派的優良傳統,吸收各種正統神學的精髓,甚至學習天主教靈修神學、社會訓導的長處!  

       隨著各種神學進入中國教會,我們要學習加爾文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和開闊視野,避免在次要和枝節神學問題上,進行無意義的爭論和爭鬥。這種爭論和爭鬥不造就自己和別人,不造就教會,也不造就神學本身,只能使基督徒失去愛心與合一的見證。

       每種正統神學都是普世教會偉大傳統的一部分,體現著上帝的啟示與作為,各有長處。當代改革宗神學家和牧者傅瑞姆指出,上帝不會把所有真理都賜給一個宗派,也不會讓一個宗派毫無謬誤。因此,我們必須保持謙卑、開放的心態——謙卑就是承認我們自身的局限性,開放就是願意向別的宗派學習(註2)。

       目前中國教會還處在神學系統培訓的入門階段,尚不能對各種神學融會貫通、取長補短。所以,只學習一種神學作為起點,可能更合適。然而,我們對其他神學思想,不要持輕視、排斥的態度,而要力求早日相容並蓄、吸收其精華。

        我們更不能輕視、拋棄中國教會原來純樸而優秀的傳統,如,重視上帝的話語、重視靈修、重視聖靈引導、超越宗派、為堅守信仰不惜一切代價等。這是無數西方傳教士和中國基督徒流血、流汗、流淚,積累出來的珍貴遺產,反映了上帝的奇妙作為,也是未來中國教會綿延不絕、生生不息的源泉。

        上帝的工作不只局限在教會以內,也在教會之外。在普世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中,包含著祂的一般啟示。因此,我們不要簡單地輕視、排斥普世文化,包括中國傳統文化,而要坦誠對話、交流,使永恆的聖經真理光照中國文化,找到結合點,以中國文化特有的形式向中國人傳達,中國人就更容易接受。

       總之,堅守聖經權威,繼承中國教會自身優秀傳統,全面吸收普世教會的傳統和神學思想精髓,與普世文化特別是中國文化結合,最終形成中國教會自己的神學。這正是當年加爾文神學形成的方式。筆者相信,這也是中國教會未來的神學建設的大方向。

 

三、正確看待改革宗神學的作用

BH64-26-6888.圖2.談妮攝.20130729_162319.R30       只有聖經是上帝的默示,是完備、無謬的真理。所有正統的神學都只是反映了部分合乎聖經的真理。神學也是歷史的產物,有些思想觀念僅僅適合某個時代處境。因此,所有的神學,包括改革宗神學,都需要不斷發展和完善,以逐漸接近聖經真理。

改革宗神學發展到今天,已經與最初的加爾文神學有一定差別。在改革宗神學體系內部,也存在不同支派,有不同觀點的爭鳴。

因此,我們要以聖經真理為標準,光照神學,而不是反過來,把聖經僅僅作為神學的佐證。任何神學都只是幫助我們認識真理,是通往真理的途徑,而不是完全真理本身。

       改革宗神學強調唯獨聖經,意思是只有聖經是我們生命和教會建造的根基和準則,也是檢驗信仰與生活的唯一準則。改革宗神學本身,並不是衡量“歸正”的標準。傅瑞姆強調:“我認為,改革宗傳統加上改革宗信條,當作衡量正統與否的標準,是完全錯誤的。”(同註2)我們要正確看待改革宗神學的作用,學習神學時,要吸收合乎聖經真理、具有永恆價值的內容,淡化歷史階段性的觀念,丟棄錯誤和極端的思想。

       此外,神學訓練只是生命敬虔操練的一部分,需要和禱告、默想、關懷探訪等互相配搭、互相促進,才能內化生命,應用於生活,促進信心、愛心和盼望。

       如果只是片面強調神學訓練,完全依靠理性、邏輯,人只能得到表面知識,卻誤認為已經掌握了真理。這可能導致人在次要、枝節問題上,僅憑著為真道竭力爭辯的熱心,無情地批評、攻擊其他觀點,從負面印證“知識是叫人自高自大,唯有愛心能造就人”(參《林前》8:1)。

 

四、改革宗神學需要完善

       任何神學都有缺點和不足,改革宗神學也不例外。比較明顯的錯誤,是在發展過程中,出現過極端加爾文主義思潮,給教會帶來不小的危害。近年來,國外一些德高望重的牧者,謙卑、誠懇地反省了改革宗神學和改革宗教會的缺點和不足。我們當引以為戒。

       神學家巴刻深受改革宗神學影響。然而他指出,阿米念主義確實存在錯誤,但這種錯誤其實是對當時改革宗教會過分強調預定論的反彈:“我們一定要承認,承認自己是加爾文主義者的人,要對其他人走阿米念主義的道路負上一部分的責任。這在17、18世紀和從那時至今都是如此。我們已經看到了,阿米念主義是一種反應——看來不容否認的就是,生出它來的一個因素,就是加爾文主義神學的狹隘性。這狹隘性就像溫庫珀所定義的那樣:‘任何部分的真理,被提升到完全真理的地位,或者任何對神學一部分過分的強調,忽略其他的強調之處。’”(註3)

       這種“神學的狹隘性”,本質上是人的狹隘性。一些加爾文主義者把只反映部分真理的改革宗神學,提升到了與聖經等同的完全真理地位。或者,沒有系統理解和把握改革宗神學,片面、過度地強調自己喜歡、熟悉的部分,卻忽略了其他重要內容。

       改革宗神學家約翰‧米勒,特別批評改革宗長老教會的教會標誌──聖道、聖禮和紀律──中缺了基督的大愛(註4)。傅瑞姆指出,與其他宗派相比,改革宗教會有10項弱點:

       缺乏傳福音熱情。門徒訓練不足。只接觸社會中上層人群。沒有真正關心社會問題。過於強調理性,忽視意志情感。敬拜有缺陷。培養牧者太重視學術,忽視品格。內部容易為教義起紛爭。缺乏教牧關懷。重視兒童的要理學習,忽視了對聖經本身的學習(同註2)。

       他強調:“生命的中心不應當放在宗派和傳統上,而是應當放在基督和聖經上。應當深深地感受到改革宗沙文主義的錯謬,這種沙文主義竭力所追求的就是保持改革宗基督教的特色,不願意接受教會其他支派的影響。”

       米勒和傅瑞姆反省的,是改革宗教會的生活實踐問題。這些問題,同時反映出改革宗教會在神學觀念上存在局限、偏差甚至謬誤。因此,我們需要查找、分析並糾正這些錯誤,發展、完善改革宗神學,真正發揮引人歸正的作用。

        上述問題已經不同程度地影響了中國的教會和信徒。我們在學習改革宗神學和改革宗教會時,需要加以分辨和識別。在學習其優點和長處時,不要引進這些缺點。

 

五、謹慎用改革宗改造教會

       近年來,不僅改革宗神學開始流行,改革宗教會也紛紛設立。有些改革宗教會有美好的見證,但帶來的困擾也不少。筆者贊同學習改革宗神學,歡迎接受改革宗神學的信徒在教會服事,根據改革宗神學的架構和方法,教導聖經真理,但筆者也主張,在教會中不要過於強調改革宗神學,更不要輕易用改革宗神學和教會傳統,來改造原來的教會。

 

(一)用改革宗改造教會的條件不足

       歐洲改革宗教會各支流,都是宗教改革歷史條件下的產物,是一些基督徒脫離了教義錯誤的天主教會之後建立的,屬於有益的教會分裂。之後,又通過母會的移民或傳教士,在世界各地區從無到有建立起改革宗教會。然而極少有接收、改造另一個信仰正統的宗派、教會的情況。改革宗先賢對其他宗派、教會的神學和傳統,有容忍、接納的態度。

       中國接受改革宗神學的信徒,要建立改革宗教會,一種可能的方式是脫離原來教會、另起爐灶。不過,他們脫離教會的理由並不充分,因為他們原來大都屬於真理正確的教會。因此,這種情況不屬於“有益的教會分裂”。若非和平離開,則更造成有害的教會分裂。

        另一種方式,是目前流行的方式,即更換宗派——把原來信仰正統的教會,改造成改革宗教會。這種方式容易遭到堅持原來傳統的信徒的抵制,造成內部的紛爭。當然,如果接受改革宗神學的牧者、同工,原來就在教會掌握權柄,處於強勢地位,那麼推行自己的路線就相對容易,紛爭會少些。不過仍然存在以下問題,值得探討:

        第一,教會領袖權柄的邊界在哪裡?他們在更換宗派問題上,能否代表整個教會?他們是否有權柄要求其他信徒接受新的神學思想和教會傳統?其他信徒是否應該順服這樣的要求?

        第二,不贊成更換宗派的信徒,因此要付出代價,例如換到其他教會。依據馬克思主義的集體主義價值觀,為了崇高目的和大多數人長遠益處,應該有人做出犧牲。但聖經的原則也是這樣嗎?上帝是否賜給人這樣的權柄,要求別人付出代價呢?還有些牧者,為了加快改宗過程,直接宣告:誰不接受改革宗路線,就請離開教會。效率很高,但是否侵犯了別人的自由和權力,成為某種程度的“宗教逼迫”呢?

        總體來說,建立改革宗教會,目前仍缺足夠的支持和幫助——只有少數海外改革宗教會和牧者,在中國推動建立改革宗教會。他們主要提供學術性質的幫助,包括改革宗神學和傳統的短期培訓,提供文字、音像資料,翻譯、出版改革宗著作等。但在需要長期塑造的生命、品格方面,幾乎是空白,而這恰是建設改革宗教會最需要的。即使學術性質的支持,目前其實也遠遠不夠。能真正掌握改革宗神學的信徒人數不會太多,生命真正被改革宗神學歸正、活出美好見證的信徒更少。

(二)借鑒海外華人教會改革宗神學的服事經驗

        海外的改革宗神學院,已經為華人教會培養了相當數量的牧者。不過,只有少數人在改革宗的教會和教會機構服事,大部分人是在改革宗以外的教會和教會機構服事。這些在非改革宗教會或機構服事的牧者,並沒有試圖以改革宗神學和傳統來改造所服事的教會或機構,而是尊重原來的神學和傳統,以改革宗的神學訓練,教導聖經真理。

       我們應當總結他們的經驗,以供國內信徒借鑒。他們的做法既能夠充分發揮改革宗神學應有的作用,又可以避免目前改革宗給國內教會帶來的困擾。

(三)思考上帝的心意和作為

        1949年前,西方傳教士在中國建立了各種宗派的教會,中國基督徒也建立了本土教會,形成宗派林立的格局。1949年後,經歷了多次政治運動和逼迫後,幾乎所有的宗派,都已經在中國消亡。基督徒的宗派意識也洗滌一空,教會普遍成為沒有宗派的“宗派”,合一的精神大好於前。

        這是否也體現上帝的美意呢?我們需要認真思考上帝在歷史中的作為和心意,不要倉促行事。

 

註:

1. 顏新恩,《加爾文思想的歷史承繼》。

2. 里程,《傅瑞姆博士論改革宗長老會十大反思》。

3. 巴刻,《阿米念主義》。

4. 小約翰,《感恩節的感恩:那些動人心魂的真實故事》。

 

作者為海歸,在大學任教。

圖一為Andrew Wang 攝,圖二為談妮攝。

4 comments for “超越改革宗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