藝術家信主後的張力

本文原刊于《舉目》60期

撒把鹽

藝術家信主          筆者2005年信耶穌時,在我所在的那座省會城市,竟找不到一位信耶穌的藝術家同行﹗這令我沮喪不已,由此埋下一個盼望,希望能看見這座城市、這個國家、世界各國的藝術家越來越多信耶穌:生命重生,藝術也重生,一同走天路。

彼此陌生,互不理解

          後來幾年,各地越來越多藝術家信主,以公開的信仰做展覽、演出和影視等。基督徒藝術家群體在文化藝術界的影響,越來越引人關注。

       過去20年,中國城市教會的急速增長,伴隨著教會人員結構的轉型。其中,藝術家是以創作為事業的人群,包括從事寫作、繪畫、雕塑、音樂、舞蹈、表演、書法、 攝影以及影視等領域。他們擁有一定的審美素養,參與改變都市人的生活方式、審美趣味,是處於文化變革的前沿,帶動著思潮的變化,是新興文化的弄潮兒。

          今日藝術界呈現出傳統與現代、保守與自由、地區與全球等多元思潮共存的景象,像一個碎片化的迷宮,讓人難以捉摸。然而國內公共教育、美育等領域,卻嚴重滯後,導致公眾對藝術的審美趣味,基本停留在100多年前的印象派時期。

          教會作為社會的一部分,同樣身處這種局面:面對藝術家,不知所措﹗這使得藝術家歸主後,難以得到相應的牧養和支持。

          教會和藝術家之間,彼此十分陌生,互不理解。藝術家不願委身教會,對傳統敬拜和講道沒有興趣,缺乏群體生活。教會也不知如何與藝術家建立關係,為其提供合適的支援系統。

          甚至,有的教會還給主內藝術家的創作,扣上“屬靈的”黑帽子,輕易斥之為淫穢、造偶像或拜邪靈。更嚴重的,模仿耶穌潔淨聖殿,在畫廊等公共場所驅逐藝術家、毀壞藝術品等。許多藝術家因此拒絕進入教會,或者轉而離開教會。

          誠然,教會與藝術家的關係涉及比較複雜的歷史原因、神學議題和牧會經驗,需要一定的時間和步驟來討論。然筆者願就教會如何與藝術家建立關係,藝術家如何進入教會,粗淺分享自己的經驗與思考,以期拋磚引玉。

群體生活的挑戰

         藝術家不願融入教會,首先是因其特有的獨立人格。藝術家長期在獨立空間創作,尤其是視覺藝術家,普遍缺乏協作經驗。他們在個人妝扮、看法、情感表達和生活方式上,都有自己的一套方式。

         藝術家天性敏感多疑,情緒化,固執。這些性格有助於創作,卻容易造成人際關係上的傷害。因此,他們慣於小心翼翼地保護自己。除了密友,一般人很難進入他們的內心世界。這使得藝術家難以融入較大範圍的群體生活──不只在教會,在其他社團也是如此。

         主耶穌說,“凡要救自己生命的,必喪掉生命;凡為我喪掉生命的,必得著生命。”(《太》16︰25)作為重生的人,藝術家需要放下自己,才能高舉耶穌。新生命也只有在主基督的肢體關係中,才能成長。藝術家需要在群體裡敬拜、聽道、行道,重新看待自己的獨特性,也看見上帝在萬民中的恩典。

          我想,這對藝術家是大挑戰,因此特別需要從上帝而來的恩典,以及教會的鼓勵。比如,教會可以試著瞭解藝術家的創作,看他們的展覽、演出,與他們學習如何看藝術,為他們的創作、展演和生活代禱。教會有條件的,還可在教會圖書室增添藝術類書籍,開設相關講座或工作坊。

          如果藝術家尚未預備好進入教會,也不必急於拉其入會,可先跟進關懷。最好是在他們熟悉的群體中,開展團契,通過看電影、看藝術作品等形式,分享、討論,並彼此鼓勵、彼此順服和彼此認罪。

          藝術家的學習模式是體驗式、對話式的,晚自習般的查經,一般難見成效。因此,針對藝術家的門訓和屬靈引導,需要搭配不同的形式。

文化的包袱與抱負

          藝術家對文化藝術有較高品味,這使他們在看待通俗文化時,具有一定的批判眼光,有時也表現為挑剔、難以融入。

         他們對教會敬拜,也有更高的審美要求。中國教會,尤其是家庭教會,一些以通俗歌曲為主的敬拜,以及略帶文革遺風、喊口號式的敬拜,都可能讓藝術家感到退縮。 不過,筆者也留意到,好些藝術家慕道、信主,卻跟教堂的氛圍有關。尤其是在西方那些莊嚴、美麗的教堂裡的崇拜儀式,更容易讓人進入祥和、平靜、喜悅和祈禱 的體驗,進而開始信仰之旅。

         問題是,人們對基督教文化的好感,以及某些神秘體驗,會隨著感覺的消失而遠去。文化的愉悅感,反而可能成為我們到耶穌面前的包袱,使我們難以直面真理。唯一使我們得自由、得安息的,是耶穌基督自己。

         敬拜的作用,就是幫助我們注目在耶穌身上。當我們的心專注在基督那裡,即便在最樸實、最簡陋、最不起眼的敬拜中,在最愚笨、最殘缺、最不體面的弟兄姐妹身 上,我們依然會看見天父上帝的榮耀和浩瀚的恩典。因此,教會需要引導藝術家,將焦點從文化轉移到永遠長存的上帝的話語上。

         藝術家在文化上的敏銳與高標準,也能幫助教會更新敬拜和宣教方式。教會可以鼓勵藝術家獻上自己的恩賜(非強迫每位藝術家如此),為建造聖殿添磚加瓦,像聖經《出埃及記》 中的比撒列一樣,用自己的智慧、聰明,做各樣的工、奇巧的工。也可以鼓勵藝術家用自己擅長的藝術方式來靈修,如保羅說,用各樣的智慧,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 富地存在心裡,也用各種藝術方式來表達對上帝的愛和感恩。

          藝術家有聰慧和特別的恩賜,但在家庭、事業和心靈方面,也與他人一樣,有著渴望、焦慮、試探和掙扎,也同樣是心靈破碎的人。甚至在情緒管理、自我認知等方面,需要額外的恩典。

          期盼教會為這個時代的藝術家不斷獻上守望禱告,求上帝帶領這個群體更多認識耶穌、信靠耶穌。也期盼藝術家在文化方面的創造力,轉化為獨特的呼召與抱負,以喜樂、盼望和先知般的話語,更新世上自我中心、消費主義的文化樣式,為福音廣傳,預備人心。

作者為中國大陸策展人(即,展覽策劃人)、行為藝術家。

1 comment for “藝術家信主後的張力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