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原刊于《举目》62期
姜洋
在《舉目》第39期中,《朱門酒肉》的作者小曾,提出了一個很普遍,又值得注意的“基督徒獻愛心”問題。對此,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,加上耳聞目睹,筆者認為 ,基督徒獻愛心是職責所在,但是在熱心助人時,也應該注意一些事項,既保護自己和家人,更榮神益人。
量力而行
基督徒,特別是非常敬虔的基督徒,超負荷服事並不新鮮。在我們周圍,常常可以看見某基督徒非常熱心服事他人,自己卻陷入危機中(例如:經濟,情感,家庭,工作,人際關係等),反要別人來幫助他,不僅讓別人的期待落了空,自己的自尊心也受損,服事熱情亦受打擊。
這給熱心服事的基督徒提了個醒:作為基督徒,服事雖然要盡心盡力,但更要量力而行。
我知道一個基督徒學生,學業很差。對此,他給出的理由有些可笑,不過,仍值得深思——他有1份全職的工作,另外還做2份兼職,並且參加教會很多服事。
一個人的精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,所以他的學習成績可想而知。
他無法跟上課程,不得不退掉幾門課。我想,這是沒有量力而行的典型例子了。
在我們的生活中,儘管有許多事情是有意義的,值得去做。但是,如果它使你無法專心於你的本職工作,或者使你身心疲憊,那麼你就需要做出調整,甚至有所取捨。
就像這位基督徒,沒有三頭六臂,不會72變,魚和熊掌不可兼得,這是很實際的。如果他選擇參與教會服事,就不要承擔除此以外的更多責任;如果選擇學習,就要盡到一個學生的職責,好好學習。
我不清楚,他在教會服事得如何,也不知道他的工作表現,但是作為一個學生,他是失職的。積極上進、多追求、多做事,是好的,但是如果把目標設得太高、太廣,不僅不利於培養自己的熱情和興趣,而且很容易挫傷信心和服事熱情。更糟糕的是,人會迷失在服事當中,不知道是為了榮耀上帝,還是滿足於自己的虛榮心。
中國老傳道人王明道先生,在他的《五十年來》一書中談到“量力而行”:“我以前曾因為不知量力,以致做事有始無終,並且時常看見別人遭這種失敗,也受了警戒。”非常值得我們深思。基督徒服事要“量力而行”,不僅是誠實的表現,更是對人、對己負責任的態度。
沒有界限的服事,常常使得基督徒身心疲憊,結果是“種了別人的地,而荒了自家的田”。
在學生團契中服事,帶學生買菜、幫學生搬家,是常有的。在許多人眼中,這些都是小事情。但做多了,小事情也成了大負擔。
有一些人有意無意地利用基督徒的愛心,取得各種“免費服務”,或者是把這種無私的幫助當成習慣,認為基督徒理所當然為他們服務。有許多事情,他們完全可以自己做,可因為基督徒弟兄姐妹能提供免費的資源,他們就讓弟兄姐妹來為他們服務、承擔他們的責任。
在一次校園團契同工培訓中,我結識了一位弟兄。這位弟兄非常熱心團契的服事,把自己的一輛車拿出來,無償地供團契公共交通使用。可是,有些人覺得他的奉獻“還不夠”,要求他做得更多一些。
一次,團契中的一位學生對他說:你替我買菜吧!因為我要去踢球,沒有時間!儘管這位弟兄心裡很是不悅,可他還是答應了那位學生的要求,理由是:為了顯示基督的愛、無私的幫助,也為了這個學生能夠繼續參加團契。
我們分析一下,為什麼那位同學會提出如此無理的要求呢?這恐怕與這位弟兄的服事界限模糊,不無關係──他沒有設立明確的個人服事界限,任別人隨意越界。
對於教會和團契同工而言,獻愛心固然重要,但是也要學會分清責任界限:哪些事情是需要幫助的,哪些事情是別人可以自己完成的。正如《加拉太書》6﹕2-5所述,“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,如此,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……各人應當察驗自己的行為……因為各人必擔當自己的擔子。”
有時我們明知對方越界了,可是為了對方繼續參加團契,而違心接受對方的無理要求,用免費的服務換取對方參加團契。 毋庸置疑,基督徒應該幫助人,但是,不要讓被幫助的人養成依賴的習慣,更不能無意中助長某些人的懶惰和不負責。
因此,要學習說“不”,學會拒絕。
在網上讀到一位網友的話,很受啟發:
“……人真就是這樣的,對於已經習慣了的東西,會很自然地去接受。如果,某一天,有誰打破了這個習慣,會很不適應……
“最好的辦法,就是不要強迫自己高強度、高頻率地去養成一種高壓的習慣。那樣,一旦自己因為疲倦想停下來,周圍的人就會有更多的抱怨和不解,自己也會苦惱不堪。”
有理性
有些基督徒獻愛心到了狂熱的程度,甚至拋家棄子、摒棄正常生活。我所在的教會,一對美國夫婦遠赴非洲服事。後來,因為子女要上大學,一家人返回美國。意想不到的是,丈夫在沒有與家人溝通的情況下,獨自一人回到非洲傳道,留下沒有經濟收入的妻子和3個正在上大學的子女。至今,他也沒有與家人有過任何的聯繫,就好像從這個世界消失了一樣。他太太、孩子生活的艱辛可想而知。儘管教會和主內弟兄姐妹盡可能幫助他們,但那畢竟是有限的。
有人說,信仰與生活是一隻手的兩面,信仰體現在生活之中。人的生活包括家庭、工作、社會3個主要層面,而家庭是基督徒信仰彰顯的首要地方。如果一位傳道人,只知道在外演講、宣傳愛心,回到家中,既不幫忙做家務,也無時間教育子女,這樣的人,是上帝所喜悅的嗎?他的家人,又該如何從他的行為中理解基督信仰呢?
筆者認為,這樣的傳道人,沒有盡到丈夫和父親的責任,不能不說是一種失職。這樣的獻愛心,也不是基督信仰所要傳達的。許多佈道家、傳道人,都在書中或者講道中,表達過對家庭及子女的虧欠——他們因為常常外出講道,沒有時間陪伴家人,教導子女。想一想,這樣的致歉方式,可以補償對於家人的虧欠、對子女造成的負面影響嗎?
也許,許多人會讚許他們,會敬仰他們“為了上帝的大工場,而不顧自己的小工場”的犧牲精神。可是,又有誰想過他們家人的感受呢?對於傳道人,家人的感受和體會,才是最有價值和最有意義的。
基督徒們,請理性地對待傳福音、獻愛心。因為,除了信仰,你還有自己的生活和家人需要愛護。
最有智慧的服事,莫過於遵循上帝的旨意、做上帝讓我們做的事情。
總體而言,幫助有需要的人,是上帝的要求。但是,要將愛心恰到好處地行出來,就必須有智慧,否則可能弄巧成拙,好心辦錯事。
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(Democritus)說:“智慧有三果:一是思考周到,二是語言得當,三是行為公正。”這3條原則看似簡單,卻讓我們知道,智慧能使人的思、言、行,符合上帝愛的標準。
筆者原先參加過的某華人教會,有一個“特點”,就是換牧師很頻繁,大約兩、三年一換。後來瞭解到,原來,某些元老級的同工很強勢,目光犀利,眼裡揉不得半點沙子,並且當眾發表自己的見解時,往往氣勢逼人。牧師拿他們也沒有辦法,因此許多牧師只好選擇離開。比較嚴重的一次,是在同工會上,牧師當場心臟病發作,送進醫院。
這些同工也許很愛主,真心想服事,也很聰明,看問題很準。但是,他們不夠有智慧。他們的聰明才智,沒有用來建造上帝的殿,而是在拆毀(雖然這不是他們的本意)。
聰明人與智者的區別,一位網友總結得比較經典:“聰明人手中有劍,而智慧人則是心中有招。聰明人能從蘋果看到裡面的種子,智慧人還能從種子看到更多的蘋果。”
基督徒為主服事固然可貴,但是如果能夠學習智慧的服事之道(例如,“智慧三果”),會事半功倍。
當然,基督徒也要注意區分智慧與圓滑,以免走到另外一個極端。智慧是以集體為重,而圓滑多為謀求個人利益。
不做違背信仰之事
基督徒在獻愛心,幫助別人的時候,一定要持守自己的信仰和道德準則,以免陷入不忠不義。
我居住在一個小鎮上,中國人沒有幾個,但是中餐館(算上附近的幾個小鎮的),卻有5、6家之多。妻子與我很想傳福音給那些餐館老闆,於是常光顧這些餐館。一來二去,大家成了朋友。
平時,我們夫妻常常幫助他們看英文的文件,協助他們處理事情。過年過節,我們也會送給他們一些小禮物,同時也分享福音。我們很喜歡這種服事。
不久前,小鎮的一家中餐館更換了主人。大家見了面,彼此認識了。很快,那家餐館老闆夫妻,就不斷地打來電話,尋求我們幫助,包括:翻譯英文文件,打電話解決問題,預約服務等。
起初,我們並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妥——他們可能真的需要幫助。可是漸漸地,我們發現了不妥之處。有時,他們一天打來幾次電話要求幫助。更有甚者,他們開始要求我們做一些違背信仰的事情。
儘管我們很明確地告訴他們,我們不能做違背基督信仰的事情,可是他們似乎不能理解,只是一味地催促我們幫他們解決問題。溝通了幾次,我們無法說服他們,最後只好委婉地拒絕了他們的要求。
這件事情,使我們學到:服事、獻愛心,一定要持守自己的信仰和道德準則,要知道哪些事情可以做,而哪些不可以。不要為了獻愛心、幫助人,而是非不明,無意中使自己成為他人違法亂紀的工具。違背信仰的愛心,會玷污基督信仰的聖潔。
最後,再次強調,基督徒獻愛心,要量“力”定“界”,有“理”有“智”。這並不是自私自利,而是為了保護自己和家人,更為了榮神益人。
作者來自遼寧,現居美國北卡州,從事電腦功能方面的研究。
附錄:
圖片一為談妮攝。
1 comment for “獻得恰到好處──讀《朱門酒肉》有感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