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思潮交鋒”系列,緒論:基督徒的文化使命

熊璩

本文原刊於《舉目》第1期

11777337389f86c0c2l一. 思潮的交鋒

           人類的思潮和理念(idea)是主導歷史,決定人類命運的動力。人類的文明史其實就是人類思潮交鋒的歷史軌跡。達爾文自然進化論的理念就是一個例子,它的影響不僅限於生物科學,即使在物理科學、心理學、社會科學、人類價值觀,甚至在政治的制度和潮流上,都是非常深遠的。

          基督徒思想家,監獄事工創辦人寇爾森(Charles Colson)指出:“真的基督信仰不僅是個人與耶穌基督的關係……它也不僅是相信一組關於上帝的教條。真正的基督信仰是一套了解,透視所有真實 (reality)的思維方式,它是一種世界觀。”(註1)換句話說,基督信仰不祇是一個私人靈修,或是感性的、經驗層次的投入。它建築在非常深厚、廣 大、和諧,而且完整的理論基礎上。這個信仰影響了我們思想、行為的每一個層次。不但如此,它也與人類的社會和文化的脈膊息息相關的。我們的信仰主導著我們 的思維方式,和生活態度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 寇爾森並認為控制歷史走向的,基本上就是兩種世界觀。一種是自然主義的世界觀,一種是聖經所傳達的神本的世界 觀。寇爾森的這種觀點雖然似乎很難理解,卻包含至理。或許有人認為推動人類文明前進的是權力意志,有人認為是經濟分配,有人認為是人類的貪心加上一隻不能 看見的手,有人認為是愛心。但在這些理念的背後,卻還有更深一層的主導思想,這種思想賦予了人生命的意義和活力。這種主導思想就是寇爾森所謂世界觀的層 次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 已故的《世界文明史》鉅著的作者威爾杜蘭也曾說:“這時代最大的問題不是共產主義與個人主義的對立,不是歐洲與美洲的對立,也不是東方與西方的對立,它乃是人類是否可以離開上帝而生活。”

          代表自然主義世界觀最貼切的,莫過於已故的天文學家卡爾塞根(Carl Sagan)。他在美國大眾廣播台“宇宙”節目的開場白便是:“這個宇宙是昔在,今在,以後永在的。”他並說:“從最深層的意義而言,我們都是這宇宙的兒 女。”自然主義事實上是一個排它的,獨斷的前提假設,它甚至神聖化了自然,拒絕了任何其它真理的可能性。由自然主義延伸的各種思想便深深影響著人類的觀念 和行為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 聖經《創世記》第一章說:“起初神創造天地。”又說:“神就照著自己的形像……造男造女。”這種從上帝賦予的高貴品質與地位,給 了人類清晰的道德秩序,也給予在生活中掙扎的人類肯定的目的感,並且給與人類以恩典和愛為出發點的生命泉源。在歷史上,這種神本的世界觀便成為帶動人類文 明的另一種動力。這兩種世界觀的消長就決定了人類文明的走向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 雖然並不是每一個基督徒都能完全遵照這種神本的世界觀而生活,但每一個基督徒都應該認清楚這個分野,否則我們就會永遠活在一個分裂的價值系統底下而不自知。

二. 基督徒的文化使命

           我們都很熟悉耶穌基督吩咐門徒的大使命:要到普天下去,使萬民作祂的門徒。這使命不是去作社會改革家,而是去改變人心。許多以社會改革,文化建設為第一職責的信徒,最後都走到失望之途。

          那麼是否表示,信仰純粹是個人的心路歷程,是與社會道德無關的?不自覺地,許多的基督徒與教會都抱著這樣的生活態度。例如,前紐約州長葛謨(Mario Cuomo),他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。他在1984年對聖母大學(University of Notre Dame)畢業生致詞時說,他不希望用私人的信仰來影響他的公眾政策(筆者認為這完全正確)。但他接著說,他也不願意推動教會的道德立場(雖然他本人認為 這道德立場是正確的,是代表真理),或尋求公眾的支持,除非有其它更謹慎的論點來支持這些立場。換句話說,他不願負起領導的作用來推動他認為是對的道德立 場,他的信仰完全是他私人的事,與他人無關,也與他的公開立場無關(註2)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 另一個例子是前美國總統卡特,他與他夫人凱薩琳,在2000 年10月宣佈脫離美南浸信會,因為他們,認為該教會對婦女的立場過份保守,不符合聖經一般的教導與原則。這雖然是一個很有爭論性的題目,教會內一定有不同 看法,但作為社會良心的基督徒,我為卡特勇敢地站出來而鼓掌,不論他批評的是教會還是社會。

          當年馬丁路德的觀念是,這世界是被撒但污染 的,基督徒應當棄如糞土。但加爾文卻認為,這世界是上帝的創造,它還可能成為基督的國度,基督徒的責任便是盡量努力,使它成為遵守上帝法律的處所。他是繼 奧古斯丁以來第一個注重文化使命的基督徒,他以聖經的真理作出發點,應用在世俗生活上。基督教雖然不是從事社會福音的宗教,但對時代與社會有深厚的責任感 與使命感(註3)。這種例子在歷史上很多,例如英國的偉人韋伯佛斯(William Wilberforce),在信主以後窮畢生之力(四十五年之久),推動廢奴運動,並其它社會公益,如尋求提高印度人的知識水平,與強勢的既得利益者奮 戰,不屈不撓,成為英國歷史上一顆光輝的明星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 12772806563456美國第一次基督教大復興是在十八世紀,當時以愛德華滋(Jonathan Edwards)為首的許多基督徒領袖都學識淵博,有些人還做了耶魯與普林斯頓等大學的校長。這個運動深深地影響了美國大革命。美國第二次大復興是在十九 世紀中期的北方,它影響了奴隸解放運動。第三次大復興是在十九,二十世紀交替,它奠立了羅斯福總統新境界(New Deal)的道德基礎(註1)。六十年代的民權運動,基督信仰仍然是馬丁路德金恩的道德力量源泉。這些都是基督徒文化使命的表彰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 在思想 上,自加爾文以降,美國歸正教會的荷蘭改革宗開伯(Abraham Kuyper),牛津大學教授魯益師(C. S. Lewis),基督教思想家薛福(Francis Schaeffer),以及監獄事工創辦人寇爾森,都是認識到文化使命重要性的基督徒知識份子。文化使命是基督教的預工,更是基督徒信仰活出的影響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 我們的信仰不祇是我們個人的私事,它也不僅是個人經驗與感性層次的活動,它與我們生存的環境密切相關。我們的文化使命,第一便是在我們周圍活出一個尊基督為 主的世界觀,而且是建立在神的主權和基督愛的基礎上,而不是站在高人一等“我比你好”的優勢地位上。第二是建立溝通管道,讓人認識,基督的信仰不但是合理 的,而且是符合人類需要的。第三是用這種信仰的道德規範為基礎,改變我們的社會環境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 寇爾森說,當他聽到一個很受人尊敬的牧師告訴會眾, 教會的使命就是“禱告,查經,崇拜,交通與見證,以預備基督的再來”的時候,他推動文化使命的意念便更為堅決了。寇氏申明,並非這些訓練有什麼不對,但是 如果信徒只注重這些,就必然忽略了拯救周圍文化環境的責任,信仰與道德感便局限於私人的範圍,與公開的生活無關。使得我們在學校、公司的所做所為呈現出一 種生活方式,而禮拜天上教堂,又呈現出另一種生活方式。他認為,基督教近年來最大的錯誤便是沒有認識到,基督信仰是一個全面性的生活体系,它掌握一個人生 活的每一部份(註1)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 “基督與文化”是一個非常有爭論性的題目。從聖經和歷史來看,基督告訴人祂的國不屬於這世界。祂似乎否定了整個猶 太的宗教與文明。基督徒當時也鄙視羅馬文明,而只嚮往天國。神學家尼布爾(Richard Niebuhr)早年曾對基督與文化的關係做了很仔細的分析(註4)。其實,基督信仰與文化並不一定是對立的,基督信仰可以成為文化轉換的動力。

三. 前景

           這幾年,福音派的確從“社會邊緣人物”的觀感中開始走了出來,從偏頗、論斷、不合理性,甚至反理性的大眾印象中走了出來,尋求將我們所信仰的真理,應用到價 值觀混亂的多元文化社會裏,以給予人類新的盼望,新的方向。有些基督教思想家非常樂觀地指出,這廿多年來福音派運動,已經開始認識心(heart)與腦 (mind)的並重。麥格拉(Alister McGraph)稱這個新潮流為“福音派的文藝復興”(註5)。

          在科學的領域,也有一批推 動“智慧設計”的學者擺脫了早年創造論者的死胡同,在學術界造成了強有力的震波。我們因此期望看到文化使命能更加從開放的和多角度的方向前進,使得基督的 真理更廣、更有效地影響這個知識(knowledge)掛帥的時代。作為中國基督徒知識份子,面對著廣大無神論者的園地,這文化使命應該也是我們的責任。

         《舉目》雜誌將藉著這個“思潮交鋒”的系列,從社會制度、教育、法律、對生命的態度、科學主義、心理學、政治學、福音派的心理轉換等角度,分析和檢討這些主要 思潮的歷史軌跡,其世界觀的交鋒,和對社會的沖擊。我們希望,第一,能夠洞察歷史的教訓,第二,能改變我們的態度,並能影響我們所處的社會文化。這或許也 是所有討論“文化救國”的人不可忽視的課題。

註1:"How Now Shall We Live," Charles Colson & Nancy Pearcey, Tyndale House Publishers, Inc., Sept. 1999
註2:"Kingdom in Conflict," Charles Colson, Zondervan Book, 1987
註3:Encyclopedia Britannica, on Calvin's Intellectual Formation and Spirituality
註4:"Christ and Culture," H. Richard Niebuhr, Harper Torchbooks, 1951
註5:"Evangelicalism and the Future of Christianity," Alister McGraph, InterVarsity Press, 1995

本文原刊于《舉目》第一期,2001年3月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