俄利根

本文原刊於《舉目》59期

李亞丁

u=1464625379,3746108386&fm=24&gp=0

 

 

 

 

 

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 俄利根(ADAMANTIUS ORIGEN,又譯奧利金)是古代東方教會最為著名的教父,亞歷山大學派的主要代表。在早期東西方教會眾教父中,他是最有影響的一位,他的思想為後世基督 教神學,奠定了深厚的基礎。與他同時代及後來的教父和聖徒,都或多或少地得益於他,有“眾聖之師”的美譽。在教會歷史上,俄利根被稱為第一位偉大的系統神 學家;第一位偉大的屬靈作家;第一位偉大的釋經家;第一位偉大的宣道家;第一位偉大的教育家及學者,等等,並且他是一位極為虔誠可敬的偉大聖者。

一、俄利根的生平

       俄利根於主後185年前後,生於北非的亞歷山大,父母都是虔誠愛主的基督徒。父親名叫李奧尼德(Leonides),可能是希臘人;母親熟諳希伯來文,估計 可能是猶太人。俄利根自幼隨從父親研讀聖經,學習邏輯學、修辭學等。他天性聰穎好學,對聖經內容過目不忘,並且勤於思考,常常向父親提出聖經問題。對孩子 過人的才華與智慧,父親既驚且喜,常常在孩子深夜熟睡之際,親吻孩子的胸膛,以為聖靈就住在孩子的心裡。

        主後202年,羅馬皇帝瑟維如斯逼迫教會,俄利根的父親入了大牢。17歲的俄利根寫信鼓勵父親,不要為家庭擔憂以至於否認信仰,並表示要和父親一起為主殉道。後來虧得母親慈愛的攔阻,才免於難。事後看來,上帝藉著他母親成就主的計劃和美意。

        李奧尼德最終為主殉道,家中一切財產都被沒收。作為長子,俄利根靠教書維持一家8口(一母6弟)的生活。主後203年,亞歷山大的主教底米丟,著手恢復在大 逼迫中、被關閉的聖道學校,18歲的俄利根出任聖道學校的校長。為了更好的研讀聖經,他從他母親和一個猶太拉比那裡,苦修希伯來文;為了教授神學,他苦心 鑽研希臘哲學和各種學問。

        在聖道學校,俄利根除教授聖經、神學和哲學外,還講授邏輯學、數學、物理學、幾何學及天文學等多種學科。為了 學術研究與交流,俄利根曾前往羅馬、巴勒斯坦、阿拉伯、希臘各地遊歷,結識了許多著名學者和教會領袖。在他的勵精圖治之下,聖道學校聲譽日隆,名揚四方, 吸引多人,甚至許多異端、異教之人前來求學受教。俄利根在亞歷山大執教13年之久,為教會培養出許多人才,而且他的學生中有好幾位在逼迫中為主英勇殉道。 俄利根總是鼓勵、安慰這些殉道者,而且他自己也多次身處險境,在上帝特別保守下才倖免於難。

        俄利根的引人之處,不僅僅是因為他廣博的學 識,更是他聖潔的道德生活。俄利根的道德生活從孩提時代直到晚年,幾近純潔無瑕,無可指摘。他以口傳道,以身行道。在生活上,他幾乎一字一句地遵行耶穌基 督的教訓。他工作而不受薪,不接受學生的任何饋贈。他說:“上帝所賜給祭司的不是屬地的產業,因為上帝自己是他的產業,這是祭司和其他人的區別。正如基督 所說‘凡不撇棄一切跟從我的,不配作我的門徒’。”他不使用任何非生活必需品,保持一種極低的、令人難以想像的生活水準。他沒有多餘的衣服,不穿鞋子。飲 食極為簡單,很少睡覺,且睡在地上或光板床上;他常常禁食,甚至損害了健康。大部分時間,他都用來讀書和靈修,從來不為明天憂慮,過著一種近乎極端的禁慾 生活。

        由於俄利根淵博的學識和高尚的品德,使多人受感而悔改歸向基督,其中不乏達官顯貴,甚至連皇帝的母親朱麗亞.瑪米婭也邀請她去安提 阿,聽他傳講基督真理。因為在跟隨他的人中有不少女性信徒和學生,為了在和她們接觸交談時避嫌,也是為了避免情慾上的試探引誘,俄利根依據《馬太福音》 19章12節,竟毫不猶豫地自閹。此舉曾招致許多非議和攻擊,並且成了他以後受任聖職的障礙,這些是他始料不及的,到晚年曾為此表示懊悔。

        主後216年,逼迫再起,俄利根的聖道學校被迫關閉,他本人也被迫離開埃及,到巴勒斯坦避難,受到該撒利亞主教和耶路撒冷主教的保護和熱情接待。儘管那時俄 利根已名揚四海教會,但他還是個平信徒。兩位主教覺得不能把這樣一盞明燈放在斗底下,而應當把他放在燈台上,照亮全教會。於是請他在教會講經傳道,深受各 地信徒歡迎。不想亞歷山大主教底米丟知道此事後,大為不悅,寫了一封措辭嚴厲的信給巴勒斯坦的主教們,並打發一個執事前去,喚俄利根回亞歷山大。在他的壓 力下,俄利根立即返回了亞歷山大。

        為了方便俄利根講道,主後230年,耶路撒冷和該撒利亞主教們趁俄利根訪問希臘、途經該撒利亞之機,按 立他為長老。此舉再次激怒了底米丟,待俄利根回到亞歷山大後,他非常粗暴、不公正地對待俄利根。底米丟先後兩次召開會議譴責俄利根,解除其聖道學校校長職 務,並把他開除出亞歷山大教會。會後並發函給各地教會,但很少有人理睬、回應他。

        底米丟是一個無才無能,既不能讀又不能寫,且嫉妒心很強的人,俄利根因此不幸成了他“嫉妒的犧牲品”。對於底米丟這種粗暴專橫的做法,俄利根始終表現出一個真正基督徒的柔和謙卑,泰然處之,專心信靠那平靜風和 海的上帝。他說:“我們應該憐恤他們,為他們禱告,不要恨他們,不要咒詛他們,因為我們被造是為了祝福,而不是為了咒詛。”

       俄利根被逐後,受到該撒利亞教會的熱誠接納,此後20餘年的時光,他大都在該撒利亞從事研究、著述和傳福音的工作,在那裡極受尊重和愛戴。他把出版印刷設備都搬到該撒利亞,並且創辦了該撒利亞神學學校,為教會培養人才,其成就比先前在亞歷山大更為輝煌。

       主後250年,羅馬皇帝德修掀起了一場全國性的、大規模逼迫教會的狂潮,鬥爭矛頭直指那些有影響的教會領袖。在慘烈的逼迫中,羅馬主教法比安,安提阿主教巴比拉,耶路撒冷主教亞歷山德等先後為主殉道。俄利根於250年在推羅被捕,關在推羅的一個地牢中。


        劊子手以火椅等各種野蠻酷刑摧殘他,甚至要判他火刑。優西比烏說:“魔鬼對他極盡殘暴”。他被戴上沉重的鎖鏈,拋入黑暗的地牢。他的脖子上纏繞著鐵鏈,雙腳 因多日戴著一種被稱作“木狗”的刑具而腫脹,差點沒被處以火刑。但他始終堅貞不屈,可謂“歷盡創傷終不悔”。251年,德修與波斯人打仗時陣亡,俄利根才 得到釋放。但終因受創過重,於253年逝世於推羅,在世享年69歲。遺體葬在推羅教會祭壇後牆下。

二、俄利根的著述及其思想

       俄利根著述浩如煙海,是教會歷史上著述最為豐富的教父,四、五世紀教父耶柔米說:“他寫的書多得令人讀不完。”在聖經研究方面,他幾乎注釋了聖經中每一卷 書。他花費了28年時間,完成長達50部的研經巨著《六種經文合壁》,該書把希伯來文本和多種希臘文本並列,開創了以經文對照方式研讀聖經之先河。可惜當 時因為抄寫困難,不久即告失傳,現僅存有一些殘章斷片。

      《教義大綱》是俄利根系統化闡述基督教教義的重要著作。他科學地運用希臘哲學來解釋神學思想,以及他的寓意解經法,在基督教思想史上佔有重要地位。

       一位歷史家說:“俄利根的《六種經文合璧》是古代教會最偉大的原文研經之工程;他的《教義大綱》是最早對基督教信仰的系統化闡釋;在考証和釋經上,他的成就堪稱是劃時代的。”

       俄利根也是一位傑出的護教士,他的8卷《駁塞爾索》,是針對當時希臘學術界對基督教的攻擊而寫的。塞爾索是希臘哲學界的傑出代表,攻擊基督教不遺餘力,他反 基督教的觀點,在當時知識階層中很具代表性。俄利根以其豐富的學識,高超的理解力和洞察力,針對塞爾索的各種言論逐條加以批駁,同時把優美完備的基督信仰 呈現在人們面前。

       俄利根的神學思想頗為龐雜,總的來說是符合教會正統信仰的,特別在三位一體論、基督論以及道德論等方面,他都做出卓越的 貢獻。由於俄利根著述繁多,加之他運用希臘哲學解釋基督教信仰,所以他的某些觀點頗為玄奧,或難圓其說。他的寓意解經法難免帶有自己的主觀想像,有些內容 讀來有牽強附會之感。因此,他是教父中遭非議、受攻擊最多的人。

        有些異端常常引用他的思想,來支持己見是歷史事實;但都無損與他同時代,或後世的正統教會領袖對他的尊敬與愛戴,他們引用和發揮他的思想,都比異端多得多。

        古代教父中的亞他那修、“加帕多家三傑”、安波羅修、以及奧古斯丁等都很重視俄利根的神學思想,耶柔米稱他為“使徒後教會最偉大的師尊。”著名教會史家優西比烏,對他更是推崇倍至,不惜篇幅筆墨記述了俄利根的生平思想。

       自5世紀以後的一系列大公教會的會議上,俄利根的好些神學觀點遭到否決。此後,大公教會把他的名字從教父、聖徒及殉道士行列中除去。客觀地講,俄利根的某些思想觀點確有錯謬之處,如常言所說“言多語失”。但若將他全盤否定,則有失公正。

        從他一生的孜孜追求中可以看出,他一直堅持教會傳統和使徒們所傳的真理,一生都在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個純正信仰的基督徒,而且在實踐自己的信仰方面,極少有人 能與之相媲美。有一位為俄利根作傳的人如此說:“那些因無知和偏見開除俄利根教籍的人,無論在學識上,還是在道德生活上,都無法和俄利根相比。許多著書惡 意攻擊、誹謗他的人,甚至都不配吻一下他的衣角。”(註1)最後俄利根以自己的鮮血,印証了他所信之道。

        後世許多教會史家、神學家給予俄利根很高的評價。一位著名歷史家這樣寫道:“如果在眾聖徒與殉道士中,有哪一位可以被推為首,做基督徒的榜樣,那麼,這人當推俄利根。除了耶穌基督的眾使徒外,在所有被尊為聖徒者中,在美德與聖潔上,沒有哪一個能超過俄利根的。”(註2)

註:

1. Frederic W. Farrar,Lives of the Fathers, P. 426.

2. 同上書,P.425。

作者來自中國大陸,現居夏威夷。富勒神學院哲學博士,從事教會歷史研究、教學與寫作多年。

本文選自《舉目》59期

 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