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路加福音》7:24-50

曾經活過的人中最大的(路7:24-28

24-25節「約翰所差來的人既走了,耶穌就對眾人講論約翰說:“你們從前出去到曠野,是要看甚麼呢?要看風吹動的蘆葦嗎?你們出去,到底是要看甚麼?要看穿細軟衣服的人嗎?那穿華麗衣服、宴樂度日的人是在王宮裡。」

26-28節「你們出去,究竟是要看甚麼?要看先知嗎?我告訴你們,是的,他比先知大多了。經上記著說:‘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前面預備道路。’所說的就是這個人。我告訴你們,凡婦人所生的,沒有一個大過約翰的;然而神國裡最小的比他還大。“」

曾經活過的人中最大的(路7:24-28

  1. 24節,「約翰所差來的人既走了,耶穌就對眾人講論約翰說:」耶對群眾穌講這一篇話有甚麼目的?
  2. 當耶穌對眾人講論約翰說,「“你們從前出去到曠野,是要看甚麼呢?要看風吹動的蘆葦嗎?」這句話是甚麼意思?
  3. 25節“「你們出去,到底是要看甚麼?要看穿細軟衣服的人嗎?那穿華麗衣服、宴樂度日的人是在王宮裡。」耶穌這個有趣陳述的要點是甚麼?
  4. 耶穌提醒眾人,他們到約翰那裡,主要是因為甚麼原因?
  5. 但是約翰不只是先知,在26節耶穌繼續的說:「我告訴你們,是的,他比先知大多了。」從哪一方面說,約翰比其他的先知大多了呢?
  6. 耶穌的這一番論述,為了要引到哪一個問題呢?
  7. 28節是甚麼意思?「凡婦人所生的」這個形容詞只是哪一句話的慣用語?
  8. 但是在(瑪4:5)預言這使者時說;「看哪!耶和華大而可畏之日未到以前,我必差遣先知以利亞到你們那裡去!他必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,兒女的心轉向父親,免得我來咒詛遍地。」為什麼先知預言說,神要差遣以利亞,而結果卻是差遣約翰呢?那麼先知瑪拉基說,神要差遣以利亞,是什麼意思呢?
  9. 有哪一群人回應了約翰?哪一群人不回應?神有什麼旨意呢?神要求什麼?
  10. 28節後半段最令人驚訝的陳述;耶穌說:「然而神國裡最小的比他還大。”」這是什麼意思?我們如果從現世暫時的呼召,和永恆屬靈的事實之間的比較這個角度來看,我們可以看到甚麼?
  11. 「更大的」第二個觀念是;在應許的時代中最偉大的,會被在實現的時代中最小的所超越;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看到甚麼?

頑童的比喻(路7:31-35

31主又說:”這樣,我可用甚麼比這世代的人呢?他們好像甚麼呢?

32好像孩童坐在街市上,彼此呼叫說:’我們向你們吹笛,你們不跳舞;我們向你們舉哀,你們不啼哭。’

33施洗的約翰來,不吃餅,不喝酒,你們說他是被鬼附著的。

34人子來,也吃也喝,你們說他是貪食好酒的人,是稅吏和罪人的朋友。

35但智慧之子都以智慧為是。”

頑童的比喻(路7:31-35

  1. 當耶穌說,「這樣,我可用甚麼比這世代的人呢?」這一個自問自答的問題有怎樣性質呢?
  2. 這一段經文有甚麼重要性?耶穌藉著這經文說了甚麼呢?
  3. 當耶穌說,「這世代」,他是推崇或是貶抑?在路加福音中每次耶穌說到「這世代」時,主要是正面或是負面的用法?
  4. 耶穌說:「我可用甚麼比這世代的人呢?他們好像甚麼呢?」然後耶穌使用怎樣的實例?這個實例是一幅怎樣的圖像呢?
  5. 這是以怎樣的情景做為實例?這些頑童在做些甚麼?他們模仿那些成人的活動?
  6. 32節,「好像孩童坐在街市上,彼此呼叫說:’我們向你們吹笛,你們不跳舞;」這可能是一個怎樣的場景?這些孩童在玩怎樣的遊戲?
  7. 接下來,「我們向你們舉哀,你們不啼哭。’」這是一個怎樣的遊戲?
  8. 那麼我們需要問;耶穌講這個類比有甚麼意義?他的目的是甚麼?這個類比如何與33節的陳述連接起來?
  9. 然而對於耶穌,他們有怎樣的結論?耶穌所說的類比,凸顯出怎樣的事實?
  10. 那麼耶穌如何形容他的那個世代呢?
  11. 35節的結論是甚麼意思?

罪人的轉變(路7:36-50

從36-50節是一個故事,它需要與前面的經文一起被處理。在這裡耶穌使用某個轉變的人作為工具,讓福音的力量可以轉變另外的一個人。在這個事件中,耶穌使用一個婦人生命的改變,來向另一個人做見證,所有這些事都發生在他說話的這個場合的桌子旁。

罪人的轉變(路7:36-38

「有一個法利賽人請耶穌和他吃飯,耶穌就到法利賽人家裡去坐席。那城裡有一個女人,是個罪人,知道耶穌在法利賽人家裡坐席,就拿著盛香膏的玉瓶,站在耶穌背後,挨著他的腳哭,眼淚濕了耶穌的腳,就用自己的頭髮擦乾,又用嘴連連親他的腳,把香膏抹上。」

罪人的轉變(路7:39-41

「請耶穌的法利賽人看見這事,心裡說:”這人若是先知,必知道摸他的是誰,是個怎樣的女人,乃是個罪人。”耶穌對他說:”西門,我有句話要對你說。”西門說:”夫子,請說。”耶穌說:”一個債主有兩個人欠他的債:一個欠五十兩銀子,一個欠五兩銀子」

罪人的轉變(路7:42-44

「因為他們無力償還,債主就開恩免了他們兩個人的債。這兩個人哪一個更愛他呢?”西門回答說:”我想是那多得恩免的人。”耶穌說:”你斷的不錯。”於是轉過來向著那女人,便對西門說:”你看見這女人嗎?我進了你的家,你沒有給我水洗腳,但這女人用眼淚濕了我的腳,用頭髮擦乾;」

罪人的轉變(路7:45-47

「你沒有與我親嘴,但這女人從我進來的時候就不住地用嘴親我的腳;。你沒有用油抹我的頭,但這女人用香膏抹我的腳。所以我告訴你,她許多的罪都赦免了,因為她的愛多;但那赦免少的,他的愛就少。”」

罪人的轉變(路7:48-50

「於是對那女人說:”你的罪赦免了!”同席的人心裡說:”這是甚麼人,竟赦免人的罪呢?”耶穌對那女人說:”你的信救了你,平平安安地回去吧!”」

罪人的轉變(路7:36-50

  1. 首先我們需要問的是;這個故事是怎樣性質的故事?
  2. 這個敘事如何與前面的經文連接起來?
  3. 在(太26章),(可14章)及(約12章)都記載一個婦人膏耶穌的頭的故事;這是同一個故事?或只是類似的故事?
  4. 在這個時刻法利賽人對耶穌的態度已經是如何?為什麼這個法利賽人還是邀請耶穌到他家坐席?
  5. 在當時的社會習慣,有許多人圍繞在宴請吃飯的人的附近並不是一件不尋常的事情,有一些社會階層比較低下的人在場也不是一件不尋常的事;但這時有哪一件令人震驚的事情發生?
  6. 經文怎麼形容這個婦女?她是當地的人認識的人嗎?她是抹大拉的馬利亞嗎?理由是甚麼?
  7. 這裡的「罪人」是不是只是說到這是一個失喪的人?當時人們使用這詞時是不是有其他意涵?
  8. 當這故事發生時,這位婦人是否已經在某個地方聽到耶穌所傳講,悔改使罪得赦免的福音,並且相信呢?
  9. 這有罪的婦人「拿著盛香膏的玉瓶」;對她而言,這種「盛香膏的玉瓶」是怎樣的東西?一般婦女是否也擁有?它是為了甚麼目的而預備的?而這位婦女是為什麼目的而帶香膏來?
  10. 這個不受歡迎的婦女混進這位法利賽人房屋裡的宴會,尋找接近耶穌的機會來用香膏膏耶穌的頭,但她只能接近到甚麼程度?
  11. 在這個非常時刻,這個婦女的情緒發生了怎樣的反應?為什麼她有如此的反應?她看到哪一件非常失禮的事情?因此她有了甚麼行動?
  12. 經文說:「眼淚濕了耶穌的腳,就用自己的頭髮擦乾,」這是一個怎樣情景?我們需要從哪一個角度來看這件事?
  13. 當耶穌腳乾淨了以後,經文說,她接著做那些舉動?
  14. 對耶穌來說,這件事可以成為讓他非常困窘的處境;首先,她是大家所認知的妓女,她毫無羞恥的將她的頭髮放下,來擦耶穌的腳;這位作為主人的法利賽人西門,他的心中他心裡可能有怎樣的想法?
  15. 我們需要再次思想,這位法利賽人邀請耶穌到他家時,原先是帶有一些不良的動機;根據他邀請耶穌的動機,他心中可能有怎樣的想法?
  16. 現在輪到耶穌對西門說話的時刻了;要知道西門並沒有說出他心中所思想!耶穌如何回應呢?他是問西門任何的問題呢?還是回答西門心中的問題?
  17. 接著耶穌講了一個比喻;當時的人喜歡以類比或比喻來說事情;這個比喻是一個怎樣的比喻?
  18. 這兩個人都無力償還,債主因著甚麼原因免了他們的債?耶穌這樣說是甚麼意思?
  19. 這個小故事中有一個基本觀念我們需要釐清;當著債主免了這兩人的債時,這些「債務」跑到哪裡去?是不是就憑空就消失了?
  20. 然後耶穌問西門一個問題;這是一個怎樣的問題?西門如何回答呢?耶穌如何回應西門呢?
  21. 44節開始變得很清楚;這裡耶穌建立了一個怎樣的原則?這原則是由誰的口中說出來的?
  22. 接著耶穌對西門講了一篇怎樣的道理?這是一個怎樣的場景?
  23. 耶穌這個簡單的陳述,「所以我告訴你,她許多的罪都赦免了,」是甚麼意思?當這婦人來到這裡之前,她的罪是否已經得赦免了?她那樣超越尋常的行為,是對罪已經得到赦免這件事的感恩?還是對罪能得赦免的渴求?
  24. 耶穌在哪一節,再次確認這婦人的罪已經完全得到赦免了?這婦人罪已經完全得到赦免的證據在哪裡呢?
  25. 當時在場的那些斜躺在桌子的人有怎樣的反應?他們對於耶穌所說,「你的罪赦免了!」這句話有甚麼意見?這句話與當時一般宗教領袖會說的話有甚麼不同?
  26. 最後耶穌對這婦人說了甚麼?這句話是甚麼意思?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